学院主页
English
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
导航
网站首页
系室概况
发展历史
人员结构
系室领导
师资队伍
系室新闻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荣获奖项
参加学术交流
合作交流
交流访问
技术服务
人才招聘
系室介绍
复旦大学药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同时也是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同位素中心实验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上海医科大学成立了核医学研究所,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此时又是核医学研究所的核药学研究室。朱桐教授是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的创始人,第一任主任由王登明教授兼任;第二任主任为朱桐教授;此后历任主任分别为龚佳玲教授、朱建华教授和李聪教授。2019年放射药学教研室更名为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
更多
本系新闻
更多
Acta Pharm Sin B 封面文章: 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靶向PET探针定位脑病灶
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驻留免疫细胞,构成了大脑的主要防御系统,它们在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突触修剪、病原体吞噬、神经元兴奋性调节、凋亡细胞清除和免疫微环境形成等。为了实现其功能多样性,小胶质细胞展现出多种极化状态,包括抵抗病原体的促炎表型和促进组织修复的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多样性与脑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微环境调节和神经炎症水平的波动均密切相关。因此,实现小胶质细胞表型可视化对于了解脑部疾病进展、实时监测神经免疫微环境,以及动态评估候选药物预后至关重要。尽管已有多种针对神经炎症相关受体被报道,包括转运蛋白18kDa(TSPO)、环氧化酶(COX1/2)、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和嘌呤能受体P2X7,但上述靶点及其探针仍面临局限性:(1)相关受体在多种脑细胞中均有表达,导致探针特异性降低;(2)无法有效区分活化小胶质细胞的不同表型,从而限制了其对免疫炎性微环境评估的准确性;(3)探针难以高效入脑。因此,开发特异表型小胶质细胞靶向PET探针是临床亟待解决问题。P2Y12是仅表达在小胶质细胞膜表面的嘌呤能受体,且其表达水平具有表型依赖性,在抑炎小胶质细胞中表达水平
Acta Pharm Sin B 封面文章: 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靶向PET探针定位脑病灶
[2025-03-28]
JACS | 复旦大学王璐课题组开发化学-遗传编码探针FOCS用于活细胞NADPH动态监测
[2024-08-21]
李聪教授团队成员赴捷克布拉格参加2023年世界分子影像大会(WMIC)
[2023-10-05]
Adv Sci 柳暗花明:可视化免疫抑制巨噬细胞定位胶质瘤边界
[2023-08-09]
“肿瘤免疫与分子影像”中欧国际合作论坛顺利举办
[2023-07-10]
科学研究
1、用于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分子探针 2、影像指导下跨血脑屏障高效递药 3.放射性核素标记及成像 放射性125I标记脂质包被纳米金刚石介导抗肿瘤药物大鼠体内示踪研究
更多
教师队伍
+更多
姓名:
王璐
职称:
青年研究员
姓名:
钱隽
职称:
副教授
姓名:
李聪
职称:
教授
姓名:
季斌
职称:
研究员
姓名:
王聪
职称:
青年研究员
姓名:
陈键
职称: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