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通过多年积累和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明显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研究方向,构建成了药剂学科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形成以下四大研究方向:
方向一:药物靶向策略及其递药系统
药物靶向递送是当今国际药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其分为被动靶向递药和主动靶向递药两大类。主动靶向递药是一类利用分子识别(如:抗体与抗原的免疫识别,配体与受体的生物化学识别)主动寻靶导向的高级智能化递药技术,其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误诊、提高药效的最有效策略,也是“国家重大创制新药专项”中“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脑靶向策略及其递药研究
采用新型的靶向功能分子对载药系统进行修饰,通过静脉注射和鼻腔途径给药,以期增强递药系统对于脑组织的选择性,增加药物入脑量和在脑病灶部位的浓集程度,提高脑部疾病的靶向性诊断和治疗效果,降低误诊率或全身性毒副作用。
(2)淋巴系统靶向策略及其递药研究
针对淋巴系统疾病,尤其是淋巴转移性肿瘤,采用高分子静电亲和作用补偿给药部位静压力策略,与特异性靶向功能分子介导病变细胞靶向结合,加速纳米递药系统导入淋巴系统速度,提高递药系统对淋巴系统病灶的靶向治疗效果。
(3)实体瘤靶向策略及其递药研究
主要针对肿瘤难以治疗突出问题:药物浓集、耐药和转移,利用现有的或寻找靶向功能分子、并对具有长循环优势的纳米载药系统(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纳米粒、高分子-药物复合物等)进行智能化修饰,增加递药系统对肿瘤细胞靶向效率和治疗效果。
方向二: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
药物控制释放是通过采用新型辅料和制剂新技术,控制药物从递药系统中恒速或缓速释放或在特定部位释放,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作用,降低因血药浓度波动、全身释药等原因造成的毒副作用。
(1)定位释药系统
定位释药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胃滞留或胃粘膜粘附或分子印迹识别实现胃定位释药;采用pH敏感、时滞等控制技术实现小肠定位释药;根据pH敏感、酶敏感、时滞、压差等原理实现结肠定位释药。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自调式释药系统方向三:药用高分子材料
智能化药用材料是根据人体病理、生理学特点及递药目的而设计的功能性药用材料,其性质可根据机体生物学特点或微环境变化而发生响应性反应,是递药系统的基础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响应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作为药物释放载体的智能高分子材料,感受各种病理、生理环境或信号的刺激后,材料的构象和功能可发生相应变化,使药物能够按疾病需要实施定时、定位和定量释放,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主要开展荷电性高分子材料、功能化高分子生物粘附材料,具有离子敏感、温度敏感、pH敏感、酶敏感性的聚酯/聚醚共聚物水凝胶等材料的研究和评价。
(2)生物分子识别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采用噬菌体展示、SELEX、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针对肿瘤、脑等靶组织细胞筛选具有主动寻靶能力的小分子化合物、多肽、核酸适体。利用所得到的小分子化合物、多肽、核酸适体,以及抗体、受体配体等为靶向功能分子,开展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修饰。
方向四:药物制剂体内外评价
智能化材料能否药用、递药系统能否成药,药效学考察、安全性评价以及体内外生物效应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该类评价技术的建立,有利于智能化材料及其递药系统潜在应用价值评估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