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驻留免疫细胞,在突触修剪、病原体吞噬、神经元兴奋性调节、凋亡细胞清除和免疫微环境形成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其功能多样性,小胶质细胞展现多种极化状态,包括抵抗病原体的促炎表型和促进组织修复的抑炎表型等。小胶质细胞表型与脑部疾病发病机制、免疫微环境调节和神经炎症水平均密切相关。因此,小胶质细胞表型可视化对于了解脑部疾病进展、监测神经免疫微环境,评估候选药物预后均非常重要。
尽管多种神经炎症相关受体被报道,但其用于神经炎症可视化研究仍面临局限性:(1)相关受体在多种脑细胞中均有表达,导致探针特异性降低;(2)无法有效区分活化小胶质细胞的不同表型,限制了其对免疫炎性微环境评估准确性。P2Y12是仅表达在小胶质细胞膜表面的嘌呤能受体,且其表达水平具有细胞表型依赖性。在抑炎小胶质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促炎表型。因此,构建P2Y12靶向PET探针对监测脑部疾病相关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神经免疫微环境和急性炎症进展均有重要意义。
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课题组在Acta Pharm Sin B(药学学报B)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 Pilot Clinical Study of a P2Y12 Receptor Targeting Radiotracer [18F]QTFT for Imaging Brain Disorders by Visualizing Anti-Inflammatory Microglia”(P2Y12受体靶向放射性探针[18F]QTFT的合成、临床前评价和探索性临床研究-可视化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定位脑部病灶)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构建了一类靶向P2Y12的小分子PET探针[18F]QTFT,其不但对P2Y12受体具有高亲和力(14.43 nmol/L),还表现出较好血脑屏障通透性,为衰老、癫痫、胶质瘤等脑部病灶准确定位提供了新工具。
图1. 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P2Y12受体靶向PET探针[18F]QTFT定位脑部病灶
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姚博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主任医师孔艳艳、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李嘉宁、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徐福林主任医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王聪青年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张新主治医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技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383525000140?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