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放射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复旦大学药学院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中心主办的“生物医药成像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顺利召开。
会议在张江校区食堂三楼报告厅举行。与会专家包括来自复旦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湖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的顶尖学者。他们通过系列精彩报告,深入探讨了生物医药成像领域的最新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前景。会议内容涉及化学标记、超分辨荧光成像、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近红外生物成像等多个方向,为与会者提供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动态。会议由复旦大学药学院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主任王璐主持。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致开幕辞,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并介绍学院在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领域的进展。他强调了跨尺度可视化生物成像技术在重大疾病机制研究和新药创制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化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执行主编、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医学研究所所长Kai Johnsson作题为“Recording the Physiological History of Cells with Chemical Labeling”的报告,介绍其团队基于化学标记技术记录细胞生理过程的研究进展。他展示了通过特定蛋白标记和荧光底物记录短暂生理事件的方法,该技术可在不干扰细胞状态下实现多重生理过程的实时追踪。Johnsson教授还提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如神经活动跟踪和钙离子浓度变化监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徐兆超作题为“Fluorescent Dye Blinking in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Imaging”的报告,阐述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及荧光染料的关键作用。他重点解析荧光染料的闪烁效应对突破分辨率限制的贡献,并分享团队通过分子结构优化提升染料性能的研究进展。这些新型染料在活细胞成像和细胞器网络可视化中展现了广泛应用前景,为动态超分辨成像提供了重要支持。
西湖大学教授张鑫作题为“Expanding Chemistry for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的报告,介绍聚焦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FLIM)的应用与技术进展。他讲解了通过调控荧光探针寿命提升FLIM性能的化学策略,以及团队开发的多重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实现了多目标成像和高通量定量分析;还分享了新型探针设计在细胞信号转导和疾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推动了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杨有军作题为“Near-Infrared Silicon-Dyes For In Vivo Bioimaging”的报告,介绍了近红外荧光染料在体内成像中的优势,如高组织穿透深度、低光损伤和优异生物相容性。他展示了团队开发的硅染料在深红光与近红外波段的卓越性能,特别是在小动物多通道及超分辨成像中的应用。此外,他还介绍了超短波红外染料的开发,为光声成像与多模态成像开辟了新方向,显著拓展了体内成像的潜力。
会议中,参会师生都积极提问、讨论,和与会专家交流自己的疑问和心得。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国内外学者在生物医药成像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也为未来的科研合作铺平了道路。通过本次会议,与会者进一步了解了生物医药成像领域最新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疾病诊断、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在未来,生物医药成像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将进一步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有望在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工具。
(供稿: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