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备受瞩目的第三期“中国药”研讨会暨“中国药”建设方案与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研发生产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国药”的研发进程,探索成果转化创新路径。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药理学会、复旦大学药学院主办,汇聚了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多家药学领域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中国药”的发展策略。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新致欢迎辞。王建新代表药学院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药学院的发展历史与近年来学院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随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深刻剖析了药学发展现状,着重指出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在药学领域取得更多引领性和创新性成果寄予厚望。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及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分别发表了视频致辞,共同回顾了“中国药”建设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等,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殷切的期望。随后,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马世坤对前两次“中国药”研讨会的主题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目的。
在学术报告环节,多位教授围绕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报告。澳门科技大学朱依谆教授介绍了精准药学与炎症免疫新机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在“精准医疗”方向的深厚研究实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季勇教授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治新靶标,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南京中医药大学胡立宏教授深入探讨了中药功效物质发现及创新药物研发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郭兰萍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卫东教授、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赵强研究员等也分别就若干天然产物及其作用靶点研究、原创中药新药发现策略与实践、道地药材科学内涵及保护利用、“中国药”筛选评价新模型以及基于GPCR结构的药物研发等议题发表报告,多角度呈现了“中国药”研发的先进成果与前沿趋势。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两个学术研讨分论坛。分论坛一聚焦“中国药”建设方案,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相互分享“中国药”研发、应用中的成功案例与教训,共同探讨了今后“中国药”建设方案的优化方向。专家们普遍认为,要紧紧跟随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加强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跨学科合作,促进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树立科学自信,形成“中国药”研发的创新合力。分论坛二则关注“中国药”成果转化创新路径,吸引了中国长城资产、豪森药业、上海品牌委等多家企业和机构的积极参与。与会代表围绕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通过路演形式展示了各自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创新实践。针对现有问题,与会专家与代表们提出了多项解决方案和建议,如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等,旨在打通“中国药”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推动药物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落地。
最后,天津医科大学吴晓辉教授主持“‘中国药’建设”的方案讨论,与会专家们展开热烈讨论,围绕如何高效整合资源、推动“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建立“中国药”长期长效“政产学研资”合作机制建言献策。王建新书记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强调了“中国药”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与会者持续深化合作,协同探索可落地实施的“中国药”发展方案。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药”今后的建设思路和成果转化注入了新动力,进一步加强了各高校院所间的交流合作,也为“中国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与指引。
(撰稿:孟金仪;摄影:李佩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