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靶点、新分子、新技术,助推药物创新和转化” ——2024年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30浏览次数:10

为营造学术良好氛围,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拓宽学生学术视野,鼓励更多研究生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更好实现校际学术沟通和人文交流,1130日上午,“聚焦新靶点、新分子、新技术,助推药物创新和转化”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枫林校区2号科研楼AB1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党委副书记王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员骆菲菲,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蒋日磊,以及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副研究员庞志清、药物化学系副教授张倩、药理学系副教授茅以诚出席本次论坛。


开幕致辞

李聪代表学院向参与论坛的各高校师生致以欢迎与感谢。他表示,举办博士生论坛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交流,加强高校药学院之间的沟通联系,推动高校深度合作。同时,也期望今后能够继续扩大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影响力,将药学学术交流主阵地由上海扩大至港澳台地区,乃至亚洲地区,走向国际化。

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衡博士以《基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结构药理学研究和药物发现》为题作邀请报告。张衡全面展示了自己在基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开发抗抑郁药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心得。他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结构识别机制的介绍出发,简洁生动地介绍了抑郁症致病机制与生理识别基础,并详细阐明了不同的抗抑郁药分子与靶点的结合模型,在结构药理学的角度上提供了筛选抗抑郁药的新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博士生纪文明的报告题目是《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他从课题的选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结果的分析出发,指出传统药理学上学术界对NET蛋白原子水平基础研究的缺失,随后提出获得NET蛋白结构信息的选题,详细陈述NET蛋白结构获得的过程的同时也阐明NET蛋白与抑制剂Radafaxine的结合模式。


来自武汉大学药学院的博士生李静为我们带来主题为《原核生物Gabija系统的结构与免疫机制研究》的报告。该报告以流产感染系统为主题引入点,对近年来新发现的Gabija系统的生化功能的结构基础与免疫机制进行了介绍。


最后,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生沈翰辰通过线上的方式带来主题为《高灵敏度近红外区聚集体探针用于生物成像和检测》的报告。沈翰辰介绍了其课题组的两个工作。其一通过结合AIE、PSP与TICT成功制备了一个近红外二区激发的声光源仪探针的工作,其二成功制备了一个具有超高亮度的精工二次染料。


现场展示

论坛前期征集到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投稿作品。

经过第一轮通讯评审,共有19位同学脱颖而出,来到现场与大家交流科研成果。内容涉及肿瘤靶向治疗、骨质疏松治疗等主题,每一位同学都展示出了硕博期间优秀的科研成果,现场的学术氛围热烈浓厚。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产生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演讲摘要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周锴捷

二等奖

复旦大学

董美辰

上海大学

朱耀进

三等奖

复旦大学

常慧敏

海军军医大学

李琨

上海交通大学

潘秀华

复旦大学

黄超群

科研壁报优秀奖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交通大学

陈晗

复旦大学

秦熙凤

复旦大学

董美辰

复旦大学

苏博裕

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

龚黎明

上海交通大学

孙传策

复旦大学

李绪雯

复旦大学

王翰麒

中国药科大学

林晓桐

复旦大学

游昊宇

上海交通大学

潘秀华

上海交通大学

张文凯

至此,本次2024年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不仅为科研创新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参会的硕博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共同进步的机会,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取得了良好反响。

(撰稿: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张衡路826号
电话:(021-51980000)
邮编: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