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2周年之际,8月22日,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大会。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邓小平同志亲属遵照他的遗愿,捐献出他生前的全部稿费,委托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设立的,至今已评选10届,共有约1000名大、中、小学生获奖。
颁奖大会现场
复旦大学2012级药学院本科生李君同学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李君从大一开始,跨学科进入先进材料实验室与化学系的郑耿锋教授课题组接受科研训练。至今她已发表11篇SCI论文,其中6篇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累积总影响因子41,其中一篇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上。
她的研究成果曾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在多个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展示。李君即将赴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额奖学金)。
李君曾说,"我选择科研之路所坚持的初心,是能用科学的力量造福社会",而科研促使她更关注问题的解决,也让她“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个人特等奖
以下为李君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叫李君,是复旦大学今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即将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非常激动能够获得本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个奖项代表了祖国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心,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曾讲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获奖学生的代表之一,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以及对创新精神的一点小小感悟。
我与科研最初结缘于大学一年级的《普通化学》课程。在这门课上,我结识了我大学四年的科研指导老师——化学系的郑耿锋教授,他上课将基础知识与科研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将科学的奥秘以简单易懂的方法,带给我们这些刚进大学的学生们。受此吸引,我主动联系郑老师,从药学院跨学科进入化学系接受科研训练,开始了新型半导体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化方面的研究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和积累,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1篇SCI论文,包括6篇第一作者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上,并受到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此外,我的研究成果还有幸获得了去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个人组特等奖等3项国家级本科生赛事最高奖项,并在4场国际会议上进行了报告。
李君在颁奖大会发言
回忆我本科阶段的学习与科研,我收获了四个词:
坚持、合作、视野、责任。
首先是“坚持”。我上课的教室和科研的实验室分处在复旦大学的两个不同校区,路上单程往往要花上近两个小时。在三年多的科研生活中,我经常五点起床去赶早班地铁,晚上乘末班校车回来,周末和大部分的假期也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度过。这样的坚持虽然一开始觉得辛苦,但是探索科研奥秘的过程,又让我觉得这样的坚持很值得。科研之路,不但要坚持学习独立研究的方法,从中锻炼思考、合作与质疑的精神,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并在困难中磨砺吃苦耐劳、永不气馁的毅力。
其次是“合作”。在实验室良好的氛围下,大家经常交流合作,毫无保留的分享各种技能。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我的学习与摸索后,我对能源方面的课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想法——将自己研究的超晶格材料,结合师兄做的电催化的工作,开发利用太阳能进行人工光合作用的新材料和应用。
经过三年的课题组团队合作和不懈努力,我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创新性地合成了碳包覆金属的超晶格结构,合理、高效、廉价地利用了太阳能进行高效分解水产生氢气,为缓解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个词,是“视野”。埋头科研的同时,我也注重通过与国内外的科研同行们的面对面交流,培养自己的科研视野。我相信,科研品味的提高,来自不断与大师以及志趣相投的优秀群体的交流互动,不断挑战自己之前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去年7月,我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三名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在新西兰举行的U21全球本科生科研峰会。来自全球21所大学的50多位本科生在这个会议中,通过口头报告和墙报交流自己科研领域的研究。我进行了题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从自然到人工光合作用”的报告,引起了在场评审和学生的极大兴趣,向国际同行院校展现了中国青年学子的科研风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也让我更加坚定选择科研之路的初心——用科学的力量造福社会。
第四个词,“责任”。在今年六月复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许宁生校长把“力当先行者”作为对同学们的毕业赠言。许校长说:“先”是要“敢为天下先”,“行”是要付诸行动,“力当”是要去努力成就自己,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努力担当。我想,这也应是我们青少年们的使命和责任。
颁奖大会现场,右三为李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确,青少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来,我会和青少年同学们一起,做有深度的学术,让所学的东西在自己的祖国生根发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祖国科研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谢谢大家!
对李君来说,收获诸多的荣誉并不意味着满足,恰恰只是其科研之路的起点。正如她今天获奖后在朋友圈记录的那样,“旦旦的很多精神一直都会在,比如毕业那段时间最让人心头一紧的话:‘别让这里,成为你一生的最高点’。”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复旦人上下求索,他们求知识,求学问,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而又关怀社会,成为世界发展和创新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