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跃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张良方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红细胞膜包覆药物纳米晶的主动靶向仿生纳米药物,并进行了抗脑胶质瘤治疗的相关研究。近日,该成果以“Ligand-Modified Cell Membrane Enables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Drug Nanocrystals to Glioma(配体修饰细胞膜介导药物纳米晶的脑胶质瘤靶向递送)”为题,在线发表于《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10.1021/acsnano.9b00661
图. 主动靶向仿生纳米药物单次静脉注射后的抗脑胶质瘤和皮下移植胶质瘤药效
目前,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之以放化疗。由于脑胶质瘤缺乏明显边界,手术难以将其切除干净而极易导致复发;同时,脑胶质瘤部位多重屏障的存在又阻碍了化疗药物进入,致使肿瘤部位无法获得有效药物浓度;高剂量化疗药物使用也会带来多种严重毒副作用。如何提高脑胶质瘤部位的抗肿瘤药物浓度,在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全身性毒副作用?我院陆伟跃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构建了一种主动靶向仿生纳米药物,采用1)红细胞膜包覆药物纳米晶策略:一是利用红细胞膜大幅度延长所包载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为药物进入病灶部位创造更多可能的机会;二是提高药物包载量,以增加该仿生纳米药物每次到达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2)靶向分子介导跨越屏障膜策略:在红细胞膜上插入能够识别脑胶质瘤屏障膜的靶向分子,赋予该仿生纳米药物在病灶部位及肿瘤细胞内药物聚集量,从而发挥更好的药物治疗效果。
本研究成果是将红细胞膜包覆在药物纳米晶外形成“仿生保护层”,使所制备的仿生纳米药物同时拥有天然红细胞膜和药物纳米晶的优势,即载药量大、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血循环时间长;在红细胞膜表面修饰靶向分子c(RGDyK),使所制备的仿生纳米药物同时具有对肿瘤新生血管和肿瘤细胞靶向识别能力,携带药物跨越血-脑肿瘤屏障并递送至肿瘤细胞内,对脑胶质瘤实施高效精准打击,并在高剂量化疗情况下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该主动靶向仿生纳米药物的制备工艺简单且环保,易于产业化。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为脑部肿瘤和外周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应用前景好。
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柴芝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陆伟跃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良方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和上海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基金资助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