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复旦大学诞辰110周年,在药学院营造“探索真理、开拓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复旦大学药学院倡导并组织了“院士复旦行”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了来自于生物医药领域的7位两院院士来我校开展了7场学术讲座,复旦大学医学学科共计16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
“院士复旦行”系列讲座活动于2015年5月11日拉开序幕,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致辞,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以及附属医院等党政领导和师生共计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院士复旦行”系列讲座活动的报告会由药学院党委书记陆伟跃教授主持、代理院长孙逊教授致欢迎词。
开幕式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樊代明做了题为《医学与科学》的主旨演讲。樊代明院士从17个方面阐述了医学和科学的联系与区别,并强调医学在把握科学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还要确保医学的独立性。樊代明院士指出,整合医学就像绳子,把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瞬间与长期、生理与心理、证据与经验,科学与伦理等关系,与至今科学发现的浩如烟海的数据和知识,从整体出发,为整体需要,有选择并有机地整合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并用之医学实践。
5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做了题为《络病研究与转化医学》的讲座。吴以岭院士以转化医学为主线,深入剖析了中医药发展的出路,并提出了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医药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络病学说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新药研发,从而带动科技创新和中药发展。
5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IOM)和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著名生物医学家刘德培做了题为《心脑血管转化医学》的演讲。刘德培院士从系统生物医学谈起,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述生命全过程与疾病全过程,系统阐述了人群调查与流行病学研究、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在药物研发与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与临床研究之间的关系和串联作用,并就每个节点列举了世界医学的最新科技成果。
5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医药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著名药理学家杨宝峰做了题为《心血管研究进展及思考 》的演讲。杨宝峰院士回顾了近几年的学术前沿工作,尤其提到了“返老还童”和“异体头身重建”研究,导入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相关药物开发,并就研发高效低毒的新药物和生物药的研发、传统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谈了个人思考。
5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技术专家杨胜利做了题为《由大数据到精准医学》的演讲。杨胜利院士介绍了大家所关注的精准医学问题,指出大数据使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便利性,并介绍了生物医学国际前沿科技的发展,诸如能收集处理生理病理信息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可获得远程患者信息的可粘贴监测设备LifeWatch、可检测遗传性耳聋的第一代芯片产品等,这些信息都对国内精准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最后,杨院士畅想了电脑医生、智慧医院、数字医学和智能化医联网体系等。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及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著名药理学家丁健做了题为《精准医疗时代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演讲。丁健院士首先回顾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程,对几个精确靶点药物进行了深入点评,对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他还介绍了一些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些技术方案,并介绍了近期的一些原创性工作,对药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5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做了题为《协同催化成就手性药物合成优势创新工艺》的演讲。丁奎岭院士从手性化合物催化合成讲起,延伸到药物开发,列举了实际案例对协同催化在药物研发中所起作用进行了剖析,引导大家关注药物化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从细节入手才能获得科研成功的信息。
上述7位院士的系列讲座,不仅传授我们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展示了他们奋斗历程,使我们接受了一次追求真理、敬畏生命、开拓创新的学术洗礼,它将激励我们在后续药学学科建设和药学院发展中奋发前行。鉴于7位院士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杰出贡献,药学院特聘他们为终身荣誉教授。
(撰稿:耿文叶 摄影:孙国根)